培养选拔年轻干部重在民主公开
转自 人民网-理论 随着去年以来省市县乡四级集中换届,大批的70后、80后新锐纷纷登上了政治舞台。他们中大多数所具有的现代知识结构和世界眼光,所拥有的年轻人蓬勃的朝气,敢想敢干敢创新的勇气,都给我们党带来更大的创新活力,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、后继有人的重要标志。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,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,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、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。但也必须看到,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,围绕一些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引起的“围观”现象也频频出现,并把一些青年干部推上风口浪尖。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:一是公众参与政治热情的提高、对选拔任用年轻干部非常关注,包括对于有的年轻干部能否承担重任,为大家掌好权、用好权存在疑问和担心。这是好现象,反映了民主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。二是人们看到有的资历很浅的年轻人,在很短时间内连上几个台阶,甚至担任一个地方或部门的重要职位。怀疑这其中有没有“猫腻”,是不是存在“暗箱操作”、违规提拔,被提拔者是不是“官二代”?这也是不奇怪的。
应该说,后一种疑虑也并非空穴来风。它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。首先,是对有些地方的年轻干部选拔,是否真正做到民主和公开缺乏信心。在有的地方,从表面上看,“民主、公开、竞争、择优”的选拔程序一个不缺,但最后往往还是取决于主要领导的赏识和“一锤定音”。有的还是自上而下提名,然后再“走程序”。而真正有机会向考察组反映意见的圈子很小,即使有的干部心存异议,在大局已定的形势下也不会畅所预言。还有的领导干部,把破格提拔干部作为思想解放的表现,以至于有的干部一个位子还没坐热,还未表现出什么成绩和能力,就被连续被破格提拔、越级提拔,影响了干部工作的严肃性。而把竞相提拔更低龄的领导干部作为政绩来追求,也偏离了干部年轻化的初衷。正是在选拔过程中领导的长官意志和主观色彩太重,导致选拔缺乏民主基础,干部不服气,群众也心存疑惑。使一些不能通过正常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生活反映的意见,通过网络的渠道释放出来。 其次,我们也必须看到,在党风不正的现象还未根本扭转的情况下,有的领导干部碍于老同志的请托;有些则是报答老领导的知遇之恩而主动安排、刻意提拔他的子女;也有的干脆就是相互交换:“你提拔我女儿、我照顾你儿子”。这里有抹不开面子和人情因素,也有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。但无论哪种情况,都会给群众留下用人不公的印象,都会破坏党和政府的公信力。而这些因特殊背景提拔的青年干部,即使本人条件不是很差,但因为其担负的责任与实际能力无关,干起工作也必然捉襟见肘,行之不远。
1/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|